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陳潔 實習研究員 張杏 廣州報道
千萬人口城市縮水后,哪些準千萬人口城市有望晉級?
日前,哈爾濱公布2021年數據,常住人口從1000.1萬人跌至988.5萬人,我國千萬人口城市從19個“縮水”到18個(包括保定市,含定州市、容城縣、安新縣、雄縣、高陽縣龍化鄉人口數據)。
新一輪中國大城市人口變動開始,除了千萬人口城市之外,還有不少人口大市“縮水”。2021年,周口市常住人口為885.30萬人,較2020年常住人口下降17.3萬(以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數據作為2020年數據,下同),跌出900萬級人口城市行列。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統計發現,包括哈爾濱在內,我國2021年的人口數據顯示,一共有13個900萬級別人口城市,這些城市也可以稱為準千萬人口城市,包括東北的沈陽和長春(長春尚無2021年數據,以2020年數據計算),還有南陽、溫州、佛山、邯鄲、寧波、濰坊、合肥、南京、濟南、徐州。
然而,2021年公布數據的12個900萬級人口城市中,已經有4個出現常住人口負增長。而在2010年到2020年這10年間,這些城市中僅有2個出現常住人口負增長。
即使是大城市,人口增長也呈現“強者更強”的局面。疊加中國自然人口負增長的時代逐步到來,這13個900萬級的城市,未來恐怕僅有部分能夠晉級成為千萬人口城市。而一些城市也有可能出現人口下跌,成為800萬人口城市。
哪些城市有機會率先晉級?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考慮到自然人口增長、人口流動、產業基礎、都市圈發展等方面,溫州、佛山和寧波最有機會率先突破。此外,在最近10年之內,合肥、南京和濟南很有可能成為千萬人口城市。
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是,受到疫情、經濟下行壓力等的影響,2021年即使是大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長動力也在減弱。未來的人口增長,將更進一步考驗城市的生活成本與就業機會的平衡。
大城市人口版圖變局
過去幾十年間,我國的人口一直向大城市聚集,但是大城市人口增長格局出現變化,繼一線城市人口快速增長之后,新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崛起。
2021年,重慶常住人口突破3000萬,北京常住人口2188.5萬人,上海、成都常住人口也突破2000萬,這4個城市位列中國人口規模前四名。
作為首都,北京在1986年成為千萬人口城市,并在2014年之前都處于常住人口快速增長時期。不過,由于人口增長推高房價、交通等生活成本,加上北京提出嚴格控制常住人口規模,人口增長減速,甚至進入負增長時期。
此外,廣東兩大“雙子星”城市廣州與深圳,2021年常住人口也分別達到1881.1萬與1768.2萬,排名中國城市總人口的第五和第六位。
在1000萬-1400萬人口之間,聚集了中國12個城市,其中既包括直轄市天津,中部人口大市武漢、鄭州,也包括地級市代表蘇州和東莞等。
從2021年的情況來看,成都、武漢、西安、杭州等都出現較為明顯的常住人口增長。然而,也有一些千萬人口城市常住人口規模下跌,其中哈爾濱更是跌穿千萬人口大關,這意味著目前東北已無千萬人口城市。此外,根據河南南陽統計年鑒(2021),南陽市早在2017年就已經從千萬人口城市跌至900萬級。
為什么這兩個城市會出現人口下降?由于東北人口持續流出,哈爾濱作為黑龍江省會也難以幸免。而南陽市則面臨河南省內和省外其他城市的人口“虹吸”。根據南陽統計年鑒(2021),南陽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省內跨市流動人口中,流出人口60.11%去往鄭州,總人數達到35.08萬。此外,河南其他城市也對南陽市人口形成“吸力”,這與南陽較低的人口城鎮化率(2021年為51.61%),較高的人口老齡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不高均有關。
因此,盡管目前是距離千萬人口最近的兩個城市,但哈爾濱和南陽恐怕短期內較難重回千萬人口城市行列。
除了哈爾濱和南陽,我國還有11個900萬人口城市,其中制造業發達的溫州、佛山和寧波的人口已突破950萬。另外,位于華北平原的邯鄲,自古以來農業發達,人口眾多,也達到900萬級。在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的東部大省中,濰坊市和徐州市人口也超過900萬。此外,900萬級還有一些省會城市如合肥、南京、濟南、沈陽和長春。2021年,這些城市中,除了哈爾濱和南陽,邯鄲和徐州也出現常住人口下降態勢。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隨著中國人口增長進入拐點,大城市的人口增長也受到影響。此外,大城市以房價為代表的生活成本持續上升,加之中西部城鎮化、產業化進程不斷推進,人口的選擇出現多元化,人隨產業走的局面從東部加速蔓延到中西部。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重慶。在中國城市競爭中,重慶的優勢在于擁有較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可以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此前面對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重組的機遇,重慶把目光瞄準了筆記本電腦產業,并在夯實工業基礎的情況下,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轉型。
2021年重慶統計公報顯示,當年農民工總量756.3萬人,比上年增長2.7%。其中,外來農民工513.6萬人,下降1.7%;本地農民工242.7萬人,增長13.4%。這使得重慶在2021年自然人口增長率為負的情況下,年末常住人口3212.43萬人,比上年增加3.5萬人。
而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一些此前人口相對較多的城市難免掉隊。
誰將率先晉級千萬人口城市?
在目前的準千萬人口城市中,哪些城市最有可能率先晉級千萬人口城市?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人口會向經濟發展、營商環境、公共服務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相對更好的城市進一步集聚。目前來看,工業基礎較好,人口突破950萬人的溫州、佛山和寧波的機會最大,這三個城市均為東部增長強勁的地級市。
根據浙江省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浙江省人口主要數據公報》,以5‰人口變動抽樣調查,2021年末,溫州市常住人口為964.56萬人,與“七普”的957.29萬人相比,在一年零兩個月時間里,增加了約7.27萬人。溫州是典型的產業城市,發達的制造業吸引了大量外來務工者,也為溫州制造業發展提供了適齡勞動力。近年來,溫州多片圍墾土地投用,多個產業園區及重大產業項目落地,浙南科技城獲得政策支持,依托中國眼谷、北斗產業基地等發展新型產業。較好的產業基礎使得溫州有底氣吸引更多外來人口,溫州市“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力爭常住人口達到千萬。
佛山也是一個制造業大市,民營經濟非常活躍。2021年佛山統計公報顯示,佛山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3%。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增長8.2%,中型企業增長6.9%,小微型企業增長13.3%。這得益于佛山的傳統產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共同發力。其中,在傳統產業中,2021年食品飲料業增長10.9%,建筑材料業增長11.6%,金屬制品業增長11.4%。2021年年末,佛山全市常住人口961.26萬人,較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2020年11月1日)的時點,人口增長11.37萬人,比2020年底增加9.38萬人。
與溫州一樣,同屬浙江的寧波,2021年常住人口為954.4萬人,與七普的940.43萬人相比,增長了13.97萬人。制造業是寧波立市之本、強市之基。根據寧波市統計局的數據,2021年全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865.0億元,同比增長11.9%。分行業看,寧波全市35個行業大類中,30個行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增加值比重前十大行業均實現增長,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通用設備制造業和金屬制品業增長均超過20%。
目前,在浙江省,杭州常住人口為1220.4萬,溫州和寧波緊隨其后,離千萬人口大城僅一步之遙。
劍指千萬人口城市的還有不少省會城市。
近日發布的《合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草案)預測,至2035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將超過1300萬人。濟南、南京也“官宣”未來人口將破千萬。
不少省會城市的人口增長,得益于強省會政策傾斜、較好的醫療教育資源、都市圈帶動等因素。比如,合肥借助安徽省強省會政策,吸引周邊人口集聚,加上近十年落地多個大型項目,布局芯片、大屏、新能源汽車等高端制造業,不少原本在外務工的安徽人選擇回到合肥發展,這也直接反映在合肥常住人口的增長上。
山東省濟南市和江蘇省南京市是東部省份中首位度相對低的省份,但是均希望持續提升首位度。比如,《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南京首位度提升要取得重要進展。此外,2021年,以科教、科研優勢見長的南京,正積極推動產業轉型,聚焦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智能、綠色、高附加值產品產量增長較快,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鋰離子電池等產品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119.1%、122.5%、45.4%、47.4%。
2022年4月份,中國共產黨濟南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開幕,提出未來五年,濟南將加快建設動能充沛、實力躍升的現代化強省會。此外,今年1月7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提出濟南公安繼續落實零門檻落戶政策,持續擴大人口虹吸效應。政策實施以來,市外遷入人口總數達16.02萬人,同期增長位列全省第一。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未來中心城市的人口集聚效應還會繼續增強,準千萬人口城市要想晉級,關鍵在于深化改革,發展經濟,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創造宜居宜業的良好環境。不過,吸引人口是前奏,留住人口是關鍵。產業發展、就業機會、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生活成本等,將成為大城市吸引和留住人口的重要因素。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