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諾貝爾獎大家都不陌生,當莫言成為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中國人后,人們對于諾貝爾文學獎也有了更多的關注和了解,你還知道哪些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對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又有哪些了解呢?
十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一
1、莫言
莫言,男,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中國當代作家,中共黨員。 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國際寫作中心主任 ,河北大學特聘教授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2012年10月11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2、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 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只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亞洲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畢業于東京大學。幼年父母雙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郁,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后來川端康成的文學底色。 他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 川端康成善于用意識流寫法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因寫《伊豆的舞女》而成名。
3、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國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另外,羅曼·羅蘭還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斗爭,他積極投身進步的政治活動,聲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并出席巴黎保衛和平大會,對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4、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過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的《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5、辛克萊·劉易斯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過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 ;1954年的《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享年62歲。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后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志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6、泰戈爾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泰戈爾是印度的孟加拉族,孟加拉語才是他的母語,泰戈爾的作品絕大多數是用孟加拉語寫就的。
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于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遺言《文明的危機》。
7、塞爾瑪·拉格洛夫
塞爾瑪·拉格洛夫(Selma Lagerl?f,1858年11月20日—1940年3月16日),又名塞爾瑪·拉格洛芙,瑞典女作家。
1858年11月20日,出生在瑞典莫爾巴卡莊園一個世襲貴族地主家庭。1885年,畢業于斯德哥爾摩羅威爾女子師范學院。1891年,出版首部長篇小說《古斯泰·貝林的故事》。1899年,出版小說《假基督的奇跡》。1902年,出版小說《耶路撒冷》。1907年,出版長篇小說《尼爾斯騎鵝旅行記》。190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40年3月16日,因腦溢血逝世
8、蘇利·普呂多姆
蘇利·普呂多姆(Sully Prudhomme,1839年3月16日—1907年9月7日),法國現代詩人 。
1839年3月16日,出生于法國巴黎。1860年,開始在巴黎一家公證處工作。1865年,出版詩集《長短詩集》,引起文壇關注。1866年,出版詩集《考驗》,主題包括愛情、懷疑和行動。1869年,出版抒情詩集《孤獨》。1870年,出版了詩集《戰爭印象》,表達和平觀點。1872年,出版長詩《命運》,該作品是作者第一部長詩。1875年,出版詩集《徒然的柔情》。1881年,成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88年,完成長詩《幸福》。1897年,出版散文集《詩誡》。190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07年9月7日,在巴黎寓所辭世
9、亨利克·顯克維支
亨利克·顯克維支,波蘭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有通訊集《旅美書簡》,歷史小說三部曲《火與劍》、《洪流》、《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歷史小說《十字軍騎士》。
顯克維出身于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后,進入華沙高等學校語文系學習,后因不滿沙俄政府對學校的鉗制憤然離校。1872年起任《波蘭報》記者。大學時期即開始寫作,是具有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現實主義作家,素有“波蘭語言大師”之稱。1896年,顯克維支又完成了反映古羅馬暴君尼祿的覆滅和早期基督教興起的長篇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1905年他因這部作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100多年來,顯克維支的作品再版次數和印數均居波蘭作家之首,并且被譯成40余種外國文字,譯本達2000多種。英法等國曾掀起過“顯克維支熱”。
10、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年12月31日—1936年1月18日),英國作家、詩人。
1865年12月31日,出生于印度孟買。1877年,進入聯合服務學院學習。1883年,出版處女作詩集《學生抒情詩》。1896年,出版小說《叢林之書》及《叢林之書續集》。 1900年,創作長篇小說《基姆》。1907年,出版小說《老虎!老虎!》;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26年,獲得英國皇家文學會的金質獎章。1936年1月18日,因腦溢血在倫敦逝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